刘典、白宇: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首要难题是数据确权
建设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不仅可以为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新动能,更有助于增强我国在全球数字经济竞争格局中的影响力。在这个过程中,数据确权成为亟需解决的首要难题,当下缺乏足够的法律政策与制度体系明确数据权利的配置,包括数据收益分配、个人隐私?;?、企业利润获得、公共数据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对打造全国乃至全球数据枢纽带来阻碍。应建设探索包括企业数据、政府数据、个人数据在内的数据共享与交易制度,加快构建以数据确权为前提、数据估值为关键、数据交易为基础和数据隐私为底线的生产管理体制机制,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保障数字安全。
郑秉文: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将从基本养老保险“一柱独大”逐渐向“三支柱鼎立”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与模式过渡。提高第二、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在居民养老中的占比,需要具有前瞻性的顶层设计、科学的态度和路径,这是“十四五”时期养老保障体系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构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是我国养老保障改革的既定制度目标。扩大第二支柱和发展第三支柱是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财富的重要手段,是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主要物资基础与核心资产。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未来,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将从基本养老保险“一柱独大”逐渐向“三支柱鼎立”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与模式过渡,尤其要大力发展相对落后的第二、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这将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养老保障体系改革的主攻方向之一。
丁元竹:在社会结构变迁中发展和完善社会体制理论
在当代,应从信息化、数据化、智慧化来理解人们的利益格局、公共利益、公共空间、社会空间、社会关系模式以及个人在“复杂社会”中的角色。新发展阶段上的社区应该是在互联网环境下的“熟人”与“陌生人”共享公共空间、社会空间,共担公共责任、社会责任的混合型社区。生活便利、出行方便、服务配套、相互信任、安全放心将会是其基本特征;公共服务,诸如养老、医疗、教育、休闲及就业等设施会更加齐全;把各类服务与人际关系协调一体化的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也提上日程。各地正在建设“5-10分钟生活圈”“15分钟生活圈”“30分钟生活圈”“1小时生活圈”意味着社区将更加便利化、扁平化,突破原有的居民区界限,形成新型城市公共空间。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将与行政体制、社会组织创新有机结合,形成新型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
李德顺:法治和非法治思维的根本区别
在非法治思维中,有一个“拟神化的一元主体”。即把法治的主体,看作是一个普遍的、像神一样代表一切人、高于一切人的唯一主体。他必须全知、全能、全力、全效。设想这个主体在那里操作和运作,法律和现实所有的立法司法人员,都只是它的工具。
在法治思维中,则是认同“权责到位的多元现实主体”。即承认现实的主体是多元的,而多元之间的界限和联系,都系于权利与责任这个社会纽带。因此,保证权利与责任的统一和到位,是法治的实质和灵魂。
杨光斌:呼唤中国社会科学的知识主体性
众所周知,中国社会科学的舶来品成分很大,但是时代在强烈呼唤主体性中国社会科学。我们在政治学方面率先提出历史政治学,被学界公认为是中国政治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比较而言,历史研究路径在我国经济学界似乎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认为,历史路径的研究对于政府正在大力倡导和投入巨额资金建设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必由之路。很多概念的提出并非依赖基于数据库的数学推演,而是对历史本体论的理论论述。诸如,大概不能简单地用“理性人”解释“仁者,爱人”的中国人;也不能用西方的有限政府解释民本主义的无限责任政府;民本主义政府在疫情中追求的生命至上、推动的对口援建、移民式脱贫等,是社会发展,大概没法用GDP去衡量;土地改革造就的平等化社会结构对于经济增长到底是什么关系,大概是中国经济学才需要回答的本体论层面的根本问题。
“学术卡片”栏目所摘选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报社光明智库、思想理论网络文章评价系统(iWaes系统)、光明日报理论部等主流媒体,希望借此栏目为广大学者提供哲学社会科学最新、最权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