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期】窦海阳:“好人条款”是对善心善意的有力呵护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近日,“做心肺复苏压断老人12根肋骨遭索赔”一案的二审维持了原判,救助人不用对被压断肋骨的老人承担民事责任。该判决所依据的主要条款就是我国《民法典》中被称为“好人条款”的第184条,即“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在原来的《民法通则》中,仅有见义勇为造成行为人自身损害时如何对损害进行补偿的规定。而现在的《民法典》第184条主要是针对行为人造成损害时免予责任的规定。此条款的目的在于实现对见义勇为行为的倡导和?;?。
这条“好人条款”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职业碰瓷”现象形成约束。现实中,有部分人专门以“碰瓷”受伤、讹诈钱财为业。而“好人条款”明确了“因实施见义勇为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无须承担民事责任”,这可以降低人们对处于困境中的弱者施以援手时的信息甄别成本,让人们没有后顾之忧,也不必担心被讹诈。因此,“好人条款”对维护社会和谐、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增强社会个体间的黏合度具有重要的价值。
见义勇为是一个具有浓厚伦道德色彩的概念。从民法的视角来看,其属于广义的无因管理行为。只不过这种无因管理行为因其发生的场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以特殊的规范进行调整。我国《民法典》第184条用“紧急救助行为”来表达见义勇为行为。一方面,以“紧急”一词作为修饰,能够突显此类行为通常具有的特点;另一方面,紧急救助行为的概念更着重于突出此类行为在私法视角上所具有的意义以及其中含有的权利义务关系,是更为严谨的法律概念。但是,紧急救助行为与见义勇为的概念一样,都难以涵盖该条所要针对的行为的前提要件,即实施该行为的人首先必须是并不负有法定或约定的实施救助义务的人。也就是说,履行法定或者约定的救助义务不应构成该条所称的“紧急救助行为”。
降低紧急无因管理的注意义务,有助于解除管理人的后顾之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碰瓷”的得逞,这对于改善社会上的“冷漠化”趋势以及缓解公民在面对需要帮助的他人时的防备心理,均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王兆胜: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
文化自信特别是对于中国文化自信不是盲目的,更不是简单回到中国传统,因为哪怕是再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不一定适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这就存在一个继承、发展,特别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问题。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我们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此,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变得特别重要,“创造”不是“因循”,“创新”不是“守旧”,而是站在新时代发展的高起点和严要求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这就需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其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否则既谈不上文化自信,更不好说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谦虚心和努力进取心补上“中华优秀文化”这一课。
其二,先进文化、革命文化特别是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内容,因为它在继承传统、学习西方基础上活学活用,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应对这一宝贵财富认真开掘、研究和运用。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于中国现当代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要避免用西方文化和中国古代文化使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边缘化的倾向。
其三,站在新时代、以更高标准、有前瞻性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一项更加艰巨、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因为目前我们还缺乏大量具有引领性、实践性、有效性的新时代文化经典案例,尤其缺乏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于“文化”中的创造和创新个案,这在文学和艺术创作中表现尤其突出。我们往往不是停留于文化理念就是被僵化的思想束缚,这必然造成文化、艺术、文学滞后于时代的局面。
作者:王兆胜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副总编辑
常旭: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高质量推进农业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之一,从而确立了推进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的基本政策框架。其中,产业体系着眼于农业产、运、储、加、消全链条,解决农业资源的市场配置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问题,是衡量现代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主要标志;生产体系着眼于提升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解决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整体竞争力问题,是衡量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而经营体系着眼于创新农业经营模式,解决农业参与主体的多方面、多层次问题,是衡量现代农业组织化、社会化、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现代农业的政策,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更加聚焦于供给侧和生产体系。农业现代化首先是生产过程的现代化,耕地、种子、农机是最基本的物质要素,良田、良种、良机是现代农业的关键环节。第二,展现出紧迫性和强制力。如文件要求“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つ勘耆挝褡愣畲恢弥鸺斗纸庀麓?,由中央和地方签订耕地?;つ勘暝鹑问?,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措辞相当严厉。第三,更加精准应对现实挑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今年特别强调要“加大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和投入力度”。
李政涛:中国教育学“三大体系”建设要做五件大事
以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大体系”建设为核心的“中国教育学”建设要“做大事”,有五件大事均不可或缺。
一是努力创建中国学派。通过中国教育学的话语提炼、话语转化、话语传播等方面的系统探索,为全面开拓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国际传播路径“打好样板”,为深度提升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做出示范”。
二是直面重大现实问题。只有直面、聚焦、回应和解决时代性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国教育学才可能有大突破和大贡献。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中的“大地”,是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要解决的“大问题”和相应的“大实践”。
三是聚焦学校变革研究。教育学中的“学?!崩嗨朴谏缁嵫е械摹吧缜?,它们的存在及其对相关问题的深入探究,分别决定了社会学与教育学看待世界、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特有视域、路径与方式,产生了各自独特和不可替代的学术成果。
四是立足跨学科合作需要。如果中国教育学能够在合作需要的激发和培育上有所突破,把教育学的需要也变成相关学科的需要,将“我”的需要变成“你”的需要,直至成为“我们”的需要,然后“一起向未来”,这将是中国对于世界教育学的最大贡献。
五是推动学科知识生产。知识生产力不足、知识增长乏力导致的知识困境是中国教育学当下面临的最大困境,具体表现为以相关学科为参照系,我们缺失本学科的知识,习惯于做“被供养者”,而不是“供给者”。在奔涌而出的属于新时代的教育问题面前,在依托自身特有知识对之做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提供有效解决思路与行动方案等方面,教育学的整体表现与公众期待还有很大距离。
李春顶:数字农业的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
数字农业是将信息作为农业生产要素,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数字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途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我国的传统农业是以小农经济为主,数字农业依托新型信息技术,可以全方位深入“耕、中、管、收”各个环节,便于农业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从而能够改变以往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加速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二是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信息技术科学管理农业生产、储藏运输、流通交易等各个环节,为农业产业链提供一体化决策。三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数字技术融入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可以实现农业精准化生产,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和成本,也可以使农业生产过程更加节能和环保。
总体来看,数字农业使信息技术与农业各个环节实现有效融合,对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其可以推动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和规?;?,构建完善的农业生产体系,并实现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三位一体”,有益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
“学术卡片”栏目所摘选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报社光明智库、思想理论网络文章评价系统(iWaes系统)、光明日报理论部等主流媒体,希望借此栏目为广大学者提供哲学社会科学最新、最权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