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期】陈俊秀:以文化强国领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举旗帜——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我们举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旗,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文化建设的首要和根本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提供坚实支撑。
聚民心——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强化以“精神”为引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育新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来重点推进,坚持以精神引领、典型示范、志愿服务、文明创建为着力点,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坚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这是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行为规范和文明风尚的必然选择。
兴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ちΧ?,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ご?,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这些举措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的同时,也为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夯筑了深厚的实践基础。
展形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不仅仅只是要我们“讲”好中国故事,还要我们“做”好故事中的主人公。中国的国际形象需要由中国人去树立,人类有史以来,讲故事的人并不多,真正流芳千古的故事,一定是因为故事里的主人公,和他身上所承载的故事。所以,新时代会留给世界一个怎样的中国故事,不全在于讲述者,更在于每一位中国人“以人为媒”的自觉参与。
田鹏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华底蕴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在凝聚多元中保持着勃勃生机。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遵循着中华文明的发展逻辑,秉持着“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开放理念,在包容互鉴中吸收、转化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的伟大文明创获。人类文明新形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坚持文明交流互鉴,坚持互利共赢、开放合作,拒绝零和博弈,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代表了人类不同文明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的最大公约数,支持和维护世界各国的不同发展实践和全人类进步事业,为世界各国携手开创人类美好未来提供了价值导向,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态势,具有深远广博的世界历史意义。
戴杕: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基层综合行政执法
其一,要从组织法高度厘清乡镇街道的地位与权责。有必要从组织法的高度,对乡镇街道的执法主体身份及职权定位进行全方面的回应,并在此基础上坚持编制法定、权责法定的精神,完善乡镇街道人员与职责设置,厘清部门之间关系,为乡镇街道全面承载基层治理职能提供组织保障。
其二,要合理平衡改革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摒弃将改革简单化、静态化的思路,通过实地调研、专家评估、公众参与等多种方式,精准把握基层社会治理需求和基层承载能力。同时,要充分考虑地区之间的差异,包括不同乡镇之间的差异,以及乡镇与街道之间的差异。
其三,要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扩展智慧平台的功能。从目前的改革情况来看,乡镇街道已经从单纯的行政执法职能逐渐向综合社会治理转变,在这种职能定位下,智慧平台建设也应坚持整体化、系统化的思路,将平台打造为一个公民可与政府实现便利互动,获取各种政务信息与服务的窗口。
华颖:以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普遍处于物质丰裕、精神丰盈的理想生活状态,其实质是通过社会共享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平等,而要实现社会共享须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人口规模14亿多量级的现代化,而且是在巨量级人口规模条件下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决定了我国更应当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并通过这一重大制度安排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因此,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明确要求,并以之切实有效地解除全体人民的后顾之忧,持续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特征,更是以走向共同富裕为追求目标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魏佳容: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坚持立法先行,完善涉农领域立法。如在《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基础上,在正在起草的环境法典中,针对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予以专章规定,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障乡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推进宜居乡村建设。
优化执法方式,推进涉农领域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针对涉农领域执法,需健全农业农村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完善执法工作制度,细化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制度,由农业农村部和省级政府定期发布指导案例,提高涉农执法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严格公正司法,完善涉农纠纷解决司法保障机制。在基层人民法院设立专门的涉农案件立案窗口,受理有关涉农纠纷案件。设置农村派出法庭,除法律规定不能公开审理的案件外,采取公开审理的裁判方式,增强司法审判的宣传和教育作用。拓宽法律援助渠道,完善专职公益律师制度。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村干部、新乡贤等多元主体在涉农纠纷解决中的积极作用。
“学术卡片”栏目所摘选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报社光明智库、思想理论网络文章评价系统(iWaes系统)、光明日报理论部等主流媒体,希望借此栏目为广大学者提供哲学社会科学最新、最权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