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期】马方、高旭星: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二分治理结构下国家、政府、社会治理层级逻辑
马克思主义以黑格尔政治哲学“‘国家’同‘市民社会’、‘特殊利益’同‘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普遍东西’”的分离为逻辑起点,对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批判地继承,从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角度揭示国家起源。国家的形成不仅是解决阶级矛盾、实现阶级统治的需要,也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做到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的全覆盖。国家治理涉及国家安全、发展、稳定、改革和治理的方方面面,涉及国家与其他国家的国际关系,涉及人类共同的命运和发展;政府治理的内容相对具体,基于党和人民根本利益一致性,维护公共秩序与安全,供给制度规则和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和发展公共利益;社会治理涉及社会公共服务、社会安全和秩序、社会保障和福利、社会组织、社区管理等等。国家安全治理理当遵从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的层次逻辑,国家安全属于国家治理范畴,公共安全治理属于政府治理范畴,社会治理全民共享属于社会治理范畴。依据党的二十大对于国家安全的科学部署,国家安全的治理实践才能真正从党全面领导国家安全工作、政府负责公共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督和安全生产监管等,真正走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治理,实现国家安全治理的集中领导、统筹协调、合力推进。
王晨星:新时代中国特色国际问题研究任务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的中心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深入研究世界各国现代化道路的成败得失,准确把握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般性规律;另一方面要时刻牢记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深入研究如何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通过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原文链接:推动构建更紧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呼唤与研究任务
孙萍:关于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
第一,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一定要体现专业特色。在专业建设的过程当中,既要入主流又要有特色。入主流即要求建设专业的课程结构、培养目标、学制学分等都应按照国家专业建设质量标准来制定。有特色即要求各个学校的一流专业建设,在遵循国家教学质量统一标准的基础上,还应该有自己的相应的特色和优势。
第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需要产出标志性成果。学院既要将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师资队伍建设等基础工作做实做强,也要在国家级标志性成果上有所突破,努力取得一些国家级标志性成果。
第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及时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一定要围绕建设目标去完善。同时,要关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才能真正起到质量保证的作用,经得起推敲。
陈进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当代建设
党建引领逻辑。党建引领的本质就是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根本原则转化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集体行动。民生需求在哪里、民众急难愁盼在哪里、重要民生工程在哪里,党建引领就覆盖到那里、解决到那里、担当到那里。
人民至上逻辑。首先,要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其次,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应对“不确定性”的文化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就是在增强和提升人民应对“不确定性”的文化力量。
法治保障逻辑。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成功与否取决于其合法性和有效性的有机统一,即既要符合“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铁三角”的形式逻辑以解决合法性问题,又要增强有效性的治理行动输出和良好绩效反馈来持续夯实其合法性,从而把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数字赋能逻辑。数字赋能社会治理共同体包含技术理性、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互为支撑的多重含义:一是依靠数字建构社会治理共同体体系;二是社会治理共同体创新的数字化。
樊博:应急管理学科人才培养初探
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性、交叉性和紧迫性。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的理论实际上是支撑应急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源泉。应急管理的突出特点是,交叉性、实验性非常凸显。交叉性体现为在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理论的支撑下整合如计算、化工、能源、环境等学科,拓展专业领域的应急管理;实践性则意味着应急管理要培养能够解决、善于解决、妥善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各高校肩负着培养大批应急管理人才的使命。在任何领域,人都是根本的,培养应急管理人才是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
“学术卡片”栏目所摘选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报社光明智库、思想理论网络文章评价系统(iWaes系统)、光明日报理论部等主流媒体,希望借此栏目为广大学者提供哲学社会科学最新、最权威的研究成果。